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第40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有舍有得,不做老师的好处科上我可以有更多的时候看书了。”

  当他们走到岔路口分开前, 杨老师还特别提醒她, “我们看书的约定一直不变啊!”

  “我记得。”

  没有了杨老师的学校变得非常冷清,虽然学生们在操场上喧闹着,可鲁盼儿就是觉得静得可怕。以往课间她都会回到办公室, 商量学校的事,或者谈谈教学中的问题, 甚至随便说两句闲话……到了放学的时候,两人更是要聊上一会儿才各自回家。

  可是,不管鲁盼儿多伤心, 她还是更认真地教学——杨老师把当民办教师的机会让给了自己,是希望自己能过得轻松, 更是相信自己能带好学生们。

  自己一定能做到!

  下课时,鲁盼儿就没心思出教室,可学生刚出教室就折回来告诉她,“鲁老师,有人找你。”

  原来是田翠翠,正站在教室门外,鲁盼儿就问:“来了怎么不喊我呢?”农村的小学校,不可能像襄平高中那样有着严格的规矩,社员们有事儿在门口喊一声是很平常的。

  田翠翠却摇摇头,“正上课呢,我就等一会儿——听说姓万的想把你……”

  鲁盼儿急忙摆手,“我们到办公室里说话。”

  周围都是小孩子,四、五年级到八队小学后剩下的都是小的,还不懂事,万一听了什么话回去乱传,会出事的。

  田翠翠马上明白了,到了办公室才重新说道:“前几天我在襄平县遇到万红英,戴着一块新上海手表得意洋洋地在我面前炫耀,被我嘲笑后,她就说你再当不了民办教师——当时我还不信,没想到就听到九队小学的学生并到八队小学——我以为你果真不能再当老师了呢!”

  “刚刚我先去了你家,见家里没人又到了学校,就听你在讲课——原来万红英又在撒谎!”

  “也不是万红英在撒谎……”鲁盼儿简单说了实情,“现在杨老师参加队里劳动了。”

  “原来是这样!”田翠翠惊讶不已,“那杨老师的日子一定很难吧?”

  “没有,他不但没觉得难,反而说更多的时间看书了呢。”鲁盼儿突然想起了杨老师以前说的话,“等形势好转吧。”

  “什么好转?”田翠翠没听懂。

  鲁盼儿摆摆手,“也没什么,我就是想不会一直这样的。”

  “要是真像你说的就好了。”田翠翠感慨一声,“杨老师是真正关心你,你也要对杨老师好才行!”

  “那是当然的了。”

  田翠翠一笑,才要再说什么,忽然拉住鲁盼儿的手,“咦,你从哪买到手表的?快让我看看。”

  “这不是我的手表,是杨老师的。”鲁盼儿就把袖子拉起来给她看,“学校没有钟,一直用杨老师的表计时——开学的时候杨老师就把表给了我——我就想着先算我借的,等我的手表买到了再还杨老师。”鲁盼儿挣了钱也打算买一块手表的,当然托的是田翠翠,只是襄平县商店一直没有货。

  “我就知道一定是杨老师的,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表,”田翠仔细地看着手表,表盘光滑如丝,金色的十二个罗马数字,一旁还有自动日历,“这一定是瑞士表。”

  “嗯,是瑞士江诗丹顿表,杨老师的父亲在瑞士日内瓦买的。”

  “质量真好……”

  手表的指针到了上课时间,鲁盼儿便将钥匙拿出来,“你到我家里歇一会儿,还有两节课就放学,我们到家里再聊。”

  “不了,我也要回家,生意上的事忙着呢。”田翠翠起身走了,到门口又回头笑道:“你一定要对杨老师好!”

  那是当然的,不必别人再三嘱咐。于是鲁盼儿就笑了,“我知道了。”

  田翠翠匆匆来了,又匆匆走了,两人也不过说了几句话,可她是真正关心自己呢,鲁盼儿的心情不由得好了许多。

  秋收过后,九队全年的收成就有了数,交了公粮,再留下储备粮,口粮也就算出来了——每人二百六十斤大米、五百斤玉米,比去年少了四十斤大米,一百斤玉米。

  稻谷是统一去了壳的,实打实少了四十斤,玉米却是毛重,算起来也少了四十五十斤,两边加起来近一百斤的粮食,的确是不少的损失。

  分的粮食少,工分也不如去年值钱,社员们个个垂头丧气,就有人开始骂吴队长——水稻本就减产,可一定要多上交公粮,多留储备粮,不顾大家的日子怎么过。

  吴队长只当没听到,因为工作积极,他得到公社的奖状,浅黄色的奖状上面印着漂亮的红旗,又用毛笔字写着他名字,如今挂在他家北墙上,十分显眼,进门就能看到。

  鲁盼儿既没去看奖状,也没跟着大家骂吴队长,她带着丰收和丰美到队部里交了钱——口粮一部分是队里分配的,一部分要用工分换,鲁家没有劳动力,工分就不够,只能交钱——然后领出了全家的口粮。

  过去家里的粮食一直宽裕,今年就有些紧张。跃进饭量大,他的份额本来就不够;丰收丰美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也都能吃,而他们的口粮却比大人要少;家里还有鸡和鹅……

  日常柴米油盐,再加上口粮钱,民办教师的工资也就没了;丰美的抚恤金,鲁盼儿专门给跃进、丰收、丰美上学用;要想日子过得好,还是要靠做抹布的钱。

  可是今年队里粮食分得少,做衣服的人也会少了,收到的活计儿少,那样碎布自然少,抹布也就做得少——看来得另想办法了呢。

  正想着,在队部门口遇到了陈婶,她也是来领粮食的,鲁盼儿就笑着说:“陈婶儿,好久没来我家了。现在农闲,过来一起搓玉米呀。”前些日子后奶还造谣说陈婶儿与自己关系不好了,其实完全是没有的事。

  “噢,你自己先搓吧,我就不过去了——家里还有事儿呢。”陈婶儿低头进了队部。

  陈婶儿能有什么事呢?虽然今年生产队里收成少了,对她家里也有影响,可是陈家毕竟有两个劳动力,而且建军哥提干了,每个月都邮回来三十元钱,日子宽裕多了。

  鲁盼儿不是爱闲话儿的人,既然陈婶儿不说,她也就不问了。

  第67章 不好意思

  入了冬, 农闲一开始, 杨老师到鲁家告别,“新华书店接收了一间仓库,里面有各种旧书,正在整理。小郭拿到了钥匙,邀我去他家住一段时间看书。我明天早上走,恐怕年前才能回来。”又把知青点儿的钥匙留下一把。

  “杨老师就放心吧。”鲁盼儿笑着点头, “隔几天我就过去看看, 年前烧上炕, 你回来就能住了。”

  “我当然放心。”杨老师就笑了, “说起来能出门这么久还要感谢你。”

  明明是杨老师把民办教师的机会让给了自己,可是他却反过来感谢自己, 就是不想自己难过。鲁盼儿一笑,“今晚就在家里吃饭吧。”

  “我也这么打算的——毕竟要好久见不到了。”杨老师搓搓手,“晚上做什么,我们一起来吧。”

  鲁盼儿也不客气, “先到园子里摘一只大冬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