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6章班级建起合唱队





  1980年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改在秋季举办了,教育局要在七一举办庆祝党的生日之际搞文艺汇演。四中文艺队只有几个队员,还不突出,组不成乐队,也拿不出精湛的节目,学校见一年四班在去年运动会上的竖笛齐奏挺叫响的,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水昜。

  还有50天时间,水昜开始策划了。他看了通知,得知设农村和城镇两个组,农村以公社为单位组队,城镇以学校为单位组队,每个队给20分钟演出时间,评出前10名给予奖励。

  和田径运动会的规程差不多,只是不分中小学及高中组。全县要有35个公社、16所学校参加决逐,获奖率20%左右。

  51个单位,每个单位20分钟就是1020分钟,17多个小时,要演两天。地点在革委会礼堂,离四中比较近,就是舞台设施不太全,舞台也不够大。这对水昜来说不是坏事,因为他没有舞蹈演员,也没有戏剧演员,更没有出萃拔萃的独唱演员。換言之,有这些优势的单位和学校,演出效果也不会太好。只要巧妙构思,得奖还是有可能的。

  他在大成子婚礼上,跟成宝民说了这件事。成宝民说他发现了一首新歌,是歌唱老师的,特别感人。其他同学都走了,就剩下他和杜志还留在那里。

  杜志是在水昜之前结婚的,媳妇是在他上学前就定了婚的,是农村大妮,叫大凤,长得也挺漂亮。他已经调出学校了,赶上了公社公安扩编,由一名公安特派员扩到了3名公安警察,建立了派出所的机会,进了二十家子公社派出所,实现了他要挎匣子枪的理想。但是,他还没有孩子。那时结婚都不吃饭,杜志开玩笑说:“老三,你还不走,想闹洞房啊。”

  水昜执着地等着成宝民给他找歌谱呢,说出来后,把大成子逗笑了,立刻给他默写下了曲谱,足见这首曲子在他心里的地位。写完后,他又用小提拉了一遍,旋律真的很动人,但是没有歌词。成宝民说他是在去年的延边日报上看到的这首歌,歌名叫《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》,具体时间记不住了。

  第二天,水昜去了紧挨着六中的朝鲜族学校,没找到那张报纸。他又去了图书馆,凭着当过文化站长的关系,翻了那里的报纸,还真找到了《延边日报》,但是,都是80年的,管理员说,去年的报纸都卖废品了,水昜泄气了,回到了家里。

  不知道是水昜执着呢,还是老天眷顾他,岳母从厂里拿来了一大摞子报纸,让他给大屋糊棚。在那一大卷子报纸中,他发现了那看歌。作词是金哲,作曲董希哲,他如获至宝,看了起来,歌词有三段:

  静静地深夜群星在闪耀,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。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,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。

  培养新一代辛勤的园丁,今天深夜啊灯光仍在亮。呕心沥血您在写教材,高大的身影映在你窗上。

  新长征路上老师立新功,一群群接班人茁壮成长。肩负祖国希望奔向远方,您总是含泪深情地凝望。

  每段后面都有副歌:啊~~~,每当想起你,亲爱的好老师~,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。

  水昜是含着泪水看完歌词的。曾几何时,老师这个称谓在他心里是那么神圣;十年浩刼,老师这个称谓又被臭老九代替;恢复高考,老师这个称谓再现光辉;这首歌以学生的角度说出了老师的辛苦,道出了对老师的尊重,比说十句“尊师重教”和一百句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都让人感动;就选这首歌了,他把这首拿到了服务部,刻印了100份,发给了二年四班每名学生手里一份。

  钟信老师也得到了一份,他用风琴弹了一遍后说:“我有一种感觉,这首歌一定会流行起来,因为它和《延安窑洞的灯火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

  “在我美好的记忆里,深深记着延安的灯火,就象那,就象那,天安门前的礼花,永远亮在我的心窝。红军老爷爷曾经讲过,当年***怎样生活。为了人民的幸福,他深夜还在工作。别看那,别看那,小小的窑洞灯火,照亮了祖国的万里山河。”

  钟信唱出了这首歌,水昜也会唱这首歌,那是他上小学时就会唱的一首歌,他突发灵感,就用这两首歌参赛,用老歌引出新歌,既切合纪念党的生日的时势,又针对教育界的特点,还符合学生老师的心声。

  他和钟信研究起表演形式来了,两人形成了一致意见——合唱。钟信手下有两个歌手,一男一女可以领唱,于是,二年四班合唱队成立了。

  水昜找到大成子,把这个想法跟他说了,他又提出了还可以加进男生小合唱、女声小合唱的形式。水昜想起了虔莹的女声四重唱《渔家姑娘织鱼网》演出时,专业评委的评价,又提出了加进女声四重唱的想法。

  成宝民被拉进了合唱队,水昜又把刘娜找来了,因为她参加过女声四重唱的排练和演出。这两个同学的加入,给合唱队的排练注入了动力,女领和男领变成了女生四重唱和男生四重唱,可谓扬长避短。

  伴奏成了问题,风琴伴奏和手风琴伴奏都显得太单薄,刘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干脆用鼻声伴奏,过门用竖笛和口琴。

  把70人分成四拨,40人,含男女生四重唱的8名同学,在中间站成合唱队型;两边各用15个人成高低参差的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》的队型;女生和男生四重唱站在合唱队的两侧,领唱时随伴奏走到台前,服装区别于合唱队员,唱完仍站回合唱队。

  这样的阵式需要一个好指挥,钟信、成宝民都试了,效果不行,同学们的注意力不集中,只有水昜才能把他的学生统领得整齐划一。

  经过40多天,每天一节课,有时是两节课、甚至三节课的排练,节目终于练成了。

  通过练大合唱,同学们的凝聚力、向心力得到了空前提高,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思想空前一致,从其他班借来的学生都受到了传染,他(她)们都不愿意离开这个班了。但是,四班除了牟玉柱上不去外,没有落下一个同学,班级坐不开那么多人,水昜只能劝阻他(她)们了。

  在演出前夕,水昜用从虔莹那学来的经验,带学生们去彩排了,礼堂的舞台是给开会用的,后面有两级台阶,用于摆主席台上领导的座席,正好站合唱队,只是那台阶宽了些。恰好台后有几条凳,有高的,也有矮的,好象是给水昜预备的似的。他怕演出时被撤走,藏到了秘密处。因为他们的节目是大合唱,上下台费时间,被排在了第二天的第一个节目。